3. 背后的商业逻辑未变,即配置资产和金融服务的属性没变。
传统投资顾问由专业人士担任,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,由于人力成本高,传统投资顾问的管理费普遍高于1%,且边际成本下降不明显。但基于计算机算法辅助的智能投顾,管理费普遍在0.25%-0.5%之间,边际成本随客户增多而下降,边际效应明显。
但是,相比于传统机构,智能投顾公司投入市场和运营的花费却很大。这是典型的互联网发展模式,先砸钱做用户量。但是,这样就增大了获客成本。这就难免使投资者感到疑惑,估值这么高,你的核心竞争力呢?慧牛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,其产品创新乏力,和投米、灵犀智投区别不大,均是基于风险评测得出投资组合,产品同质化严重不说,其基金数量极少,风险很大。同时,智能化程度不高,公司盈利率也并不理想。
智能投顾想要颠覆传统投顾似乎还为时过早。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认为颠覆性分两种,新市场颠覆——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;低端颠覆性——能给现有产品,提供一个更简单、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,而智能投顾想要颠覆传统投顾,似乎还为时过早。
理想丰满现实骨感,智能投顾接下来该怎么破局?
虽然与人相比,机器不会疲劳,可以24*7小时工作,对数据拥有更强的记忆力和掌控力,但是,实践起来并不容易,是时候打破这一迷雾了。
优势互补,技术与流量的结合
上文提及的Betterment,辛苦10年积攒20万用户,资产管理规模100亿美元,在短短两年内,就被老牌资产管理机构Vanguard超越,Vanguard当前管理规模是830亿美元,已经是Betterment的8倍。智能投顾的竞争优势是品牌,而品牌恰恰是老牌资产管理公司的强项。品牌弱,则获客成本高。高财力、高信任的用户,转化成本不是独立智能投顾所能接受的。
比如中农工建这种大银行,很早就和BATJ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。这里合作的一大关键就是技术能力。而一些缺乏技术能力的中小银行,城商行,农商行也显然有进军智能投顾的趋势。他们一方面被大银行压的不行,但往往也在地方上有一定的获客优势,另一方面他们也往往有锐意创新的需求在,但是碍于其薄弱的技术实力往往很难推进类似的创新,这便可以与具有技术优势的智能投顾们优势互补。
银行天然对风险很敏感,切入点可以是低风险的定投或者偏固收类的资产配置等。总之,采取相互赋能的形式,最大程度的将蛋糕做大。